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歌舞 > 舞蹈鉴赏  > 详细页面

望天坡上抬菜舞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普显宏 时间:2020年04月08日  播放次数:
 

  冬日暖阳里,望天坡的牛幸福地晒着太阳,慢悠悠把稻草和阳光一起嚼进嘴里。哀牢山的彝族,在冬闲的日子里,就像这老牛,过着田园牧歌式的悠闲生活。遇到谁家娶媳妇嫁姑娘、乔迁新房,高山顶上的望天坡时不时会有几天热闹。唢呐吹起来,三弦弹起来,锣鼓喧天……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抬菜舞绝技又会喜气洋洋地亮相登场。  

  

彝族抬菜舞 者美春摄

    

  阿文光出生在望天坡抬菜舞世家,他的爷爷阿本昌解放前就有一手好厨艺,四乡八邻办红白喜事时都喜欢请他去掌勺,特别是他出菜时抬菜舞跳得好。据阿文光95岁的奶奶说,有一次出菜时缺人手,没有人与爷爷搭档,他就塞了块手帕给旁边的一个姑娘,抬起菜拉起姑娘的手跳着就出场了。盘在手中飞舞,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姑娘也随着节拍边跳边唱,舞着手帕配合默契,像是扭秧歌,又像闹花灯,似在舞龙舞狮,又像杂技表演,硬是把爷爷顶在头上的一碗碗菜肴取了放到桌上。后来,爷爷就娶了这位姑娘做媳妇,这位姑娘就成了阿文光的奶奶。从此,两个人一辈子走南闯北,靠跳抬菜舞过日子。

  那年月缺吃少穿的,但阿文光的爷爷奶奶凭着跳抬菜舞,天天穿新衣、吃宴席,是何等的风光啊!

    

二 

  阿文光是阿家的第十七代抬菜舞传人,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跟随跳抬菜舞的父辈见过世面,耳濡目染,深受哀牢山彝族文化的熏陶。到了十七八岁,他就是当地开口能歌、抬脚能舞的抬菜舞歌头了,谁家有喜事,都少不了阿文光去跳抬菜舞,热闹一番。

  阿文光年轻的时候,头脑活络得很,油炸烹煎样样行,吹拉弹唱功夫好,跳抬菜舞更是跳得远近闻名。哪里有叭喇响,哪里就有阿文光的身影。他每天骑辆摩托车,驰骋在乡间的田野上。路上见着个男的就大声喊:“阿老表!兔街好玩呢,你要来呢嘎!”见着女的就更热情地喊:“阿表妹!望天坡好玩呢,你要来呢嘎!”把一个望天坡的抬菜舞跳得传扬四方。

  我见到阿文光的时候,他正在半坡一农家的喜事上当“大相帮”,“大相帮”就是婚宴上跳抬菜舞的主角。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刚进村子宴席就开始了。随着上菜,只听数声铜锣响,叭喇匠鸣大号,主持办事的总管一声“看饭喽”的吆喝声,小唢呐欢快的调子吹起来。和着音乐节拍,两位抬菜的师傅从厨房里相继跳着出来,他们头顶托盘,左手和右手里也分别撑着托盘,三个托盘呈品字形,托盘里摆着“八大碗”。他们两人一边跳着舞,脸上还做着幽默诙谐的表情。你来个“苍蝇搓脚”,我来个“鹭鸶伸腿”;你抬头“金鹿望月”,我低头“野鸡吃水”;你亮出一个“金鸡独立”,我摆出一个“喜鹊蹲窝”。他们时而翻转跺脚,时而大步舞盘,在跳跳唱唱中,把盘中的一碗碗菜移到了桌子上。真是令人眼界大开,食欲大增。

  轮到阿文光跳抬菜舞了,只见他穿一件绣满山茶花的彝族火草领褂,亮晃晃的光头,微微挺起的肚子敞露着,嘴叼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了“八大碗”。他右手三指托盘,左手搭块新毛巾,面带笑容,摔手踢脚,摇头晃脑,似醉非醉,动作十分惊险,真让人担心一桌子菜会掉下来。旁人告诉我,这就是望天坡抬菜舞中的绝活,最精彩的“口功送菜”。嘴是用来控制方向的,重量其实通过八仙桌的腿大部分落在肚子上了。

  阿文光今年52岁,他也差不多跳了一辈子的抬菜舞。喝了几口酒后,我们聊了起来,他的话也多了。

  “(抬菜舞)跳不动了,再过几年就不想跳了,让那些年轻人跳去。”

  “抬菜舞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而且是国家级非遗,你要好好传承,把它发扬光大。”

  “是呢,是呢,我每年都到中心学校教学生跳抬菜舞,几百名学生,今后总该会有几个喜欢跳抬菜舞呢嘛!再说还有我儿子接我的班呢嘛。”

  原来阿文光的儿子阿雄跳抬菜舞也跳得很出色,他在昆明云南民族村表演“舞台跳菜”时,被北京的一位酒店老板看中,就到北京发展了。如今,阿雄在北京已是餐厅里的领班,专门在酒店里负责跳菜的培训和表演,“席间跳菜”和“舞台跳菜”都能露一手,将祖辈的抬菜舞在城市里发扬光大。

    

  夕阳西下,阿文光的奶奶靠在矮墙下晒太阳,享受着一天中最后一抹余晖,突然头一歪就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

  农历丁酉年冬,望天坡抬菜舞世家阿文光95岁的奶奶去世了。这位出生于民国年间哀牢深山的彝家老太,跟随抬菜舞歌头阿本昌生活了一辈子,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仍念念不忘相伴一生的抬菜舞。在阿文光的奶奶之前,流行于哀牢山一带的抬菜舞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只传男不传女。但从阿文光的奶奶这一代起,年轻女子开始加入到跳抬菜舞的行列,只要喜欢跳,男男女女都可以来跳抬菜舞。

  老寿星去世的那天,望天坡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拿起手机,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告诉他们村中跳抬菜舞的老太过世了,赶快回来“开肩”。“开肩”就是年轻小伙子第一次抬棺。哀牢山彝族有民俗,老人去世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必须去抬棺,没有抬过棺的人,就是还没有“开肩”。只有“开肩”的人,到了自己年老去世后,才会有很多人来料理其后事。

  阿雄从北京坐飞机回来“开肩”,他是从南华兔街望天坡出去走得最远的跳抬菜舞的年轻人。哀牢山兔街半坡的彝族,逢喜事必跳抬菜舞,那叫助兴;遇年老的父母过世,只要上了七十岁,丧事要当喜事办,也要跳抬菜舞,这叫化悲。

  葫芦丝吹起来,三弦弹起来,人们围着吹葫芦丝和弹三弦的人跳起了“闪歌”和“翻歌”。歌声乐声震天响,望天坡笼罩在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仿佛是在欢度一个隆重的节日。

  一切按照传统的老规矩:摆八仙桌,摆成“回宫八阵”,桌子有一边不坐人,留做席口成八字;放三条凳子,也成八字; 坐八个人,撒八双筷,摆八个碗,上八大碗菜……

  稍微年轻的男人都剃了光头,亲自下厨择菜煮肉,然后头上顶着托盘,手里还撑着托盘,跳着舞蹈上菜。两人一对,一对跟着一对跳起来,他们旋转自如,舞姿各异,不断把装满菜肴的托盘在手中翻出新花样,也翻出了他们的新生活。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