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资讯  > 详细页面

藏医药: 来自高原的守护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作者:《中国民族》杂志记者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2日 浏览量:

  上午9时,西藏那曲地区索县藏医院,花甲之年的旦松扎巴领着三四十位年轻藏医学徒,一起诵读《四部医典》。半个小时后,他回到办公室兼诊室,开始一天的诊治工作。

  走廊里,慕名而来的患者排起长队。旦松扎巴双眼炯炯有神,先为患者进行尿疹(一种藏医诊断方法),又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然后双手分别把脉,判断病因。45岁的多南从安多县扎西乡特意赶来向老医生道谢:“谢谢医生!您的脉泻疗法很有效,我妻子已经能下床走路了。”

  几十年来,借助脉泻疗法,旦松扎巴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不止西藏,川滇甘青等四省藏区的患者也常来求诊。

  藏医药发源于青藏高原,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特色诊疗技术和独特制药工艺的医药学。藏医药的医学理念,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索县地处藏北高原与藏东横断山区交汇处,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多种名贵药材,藏医药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谈起自己从事的工作,旦松扎巴笑了笑说:“我从小学藏医,一直坚持了下来,能帮助周边群众解除病痛,工作的同时每年带学生,很有成就感。”

  没在正规学校上过一天学的旦松扎巴,如今是几所藏医学院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导师,2013年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1997年至今,他已经为藏医药学科培养了3300多名学生。

  近年来,藏医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健全、人才梯队逐渐趋于合理。西藏藏医学院为作为全国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院校,经多次专业设置调整,基本形成符合藏医药实际的专业体系,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培养目标,近10年共培养本专科生2000余人、硕士176人、博士28人。

  2014年,西藏自治区与全国同步实施藏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结合藏医药实际,制定了藏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标准和大纲,在重点加强“藏医住培基地”建设的同时将山南市藏医院纳入住培基地协同医院,共招收住培学员164人。

  自2002年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制度实施以来,西藏共有36名藏医学继承人顺利出师,其中取得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学位13人。同时,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对无学历藏医专业技术人员分批进行为期3年的跟师学习和中等学历教育,已有843名师承人员和931名无学历人员分别取得《师承出师证书》和《中专毕业证书》。此外,两名藏医医师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三名藏医医师被评为全国名中医。全区在编藏医药专业人员发展到2600余人,还有近千名民间藏医在基层从事个体行医。

  近年来,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在辖区内的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复理疗室、藏医中医室、全科诊室。2015年9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开设了传统工艺藏药制剂室,可根据患者病情在原有的药方里添加其他更加有效的药材。附近居民不用出社区、既少花钱又能买到安全放心药,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藏药制剂室能配置的藏药达60种。

  政策“红利”不仅惠及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更关乎民族医药产业的全局发展。2017年,《西藏自治区医药工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到2025年,西藏医药工业产值将达到45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12%以上,藏医药规范化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以上。目前,根据国家《中医药法》的有关规定,自治区正结合实际加快进程制定藏医药地方性法规。“十三五”期间,西藏将大力发展藏医药大健康产业,保障藏药材原料供应,推动藏药创新发展,塑造藏药知名品牌,建立“企业+科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重点支持大花红景天、藏木香等大宗常用中(藏)药材和名贵濒危野生中(藏)药材的繁育与种植,打造“拉萨医药产业圈”“林芝医药产业圈”,探索发展“藏医药养生保健+特色旅游”健康服务业,厚植藏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内生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西藏自治区通过政策引领大力发展藏医药产业,四省藏区也积极助力藏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青海省中藏医药传承创新蓬勃发展,藏医药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养生保健“七位一体”发展模式不断完善。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将藏医药产业化开发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力开展新型藏药制剂研制和藏医临床等科研工作,建设新型藏医药产业示范园,全面实现藏医药产业化开发目标。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立足“五个着力”,深入推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巩固中藏医医疗机构等级创建成果。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96%的乡镇卫生院都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藏医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骨伤疗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