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源推荐  > 详细页面

从《燕云台》看辽代的民族关系和政策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王铁志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30日 浏览量:

  大型古装历史剧《燕云台》演绎了萧太后一生的传奇故事,也把大辽多民族交往、碰撞、融合的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燕云台》电视剧中唐嫣扮演的萧太后形象

  大辽是以契丹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契丹是个古老民族,其祖先源于秦汉时期的东胡。西汉时,匈奴莫顿(读音mò dú)单于大破东胡王,东胡随之溃散,其中的一个支系迁徙到鲜卑山,因此被人称之为“鲜卑”。鲜卑山地处何方?近年来有人考证,该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山中有契丹遗址“嘎仙洞”,在洞中石壁上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敝等人到嘎仙洞祭祖的祝文石刻,表明这里曾是契丹人的祖居地。

  鲜卑在历史上也曾风光了一阵子。魏晋南北朝时赫赫有名的北魏,唐初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都是鲜卑人建立的。

  在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人部落联盟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立国称帝,国号“契丹”,后来有改称“大辽”。算起来,其立国比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公元960年)还早了40多年。

  在宋代,中国北方先后建立过大辽、大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并立争夺天下。大辽是最早建立也是最早被推翻的民族政权,其政治制度和文化,都对这些政权产生过重要影响。

  电视剧《燕云台》表现的那段历史,正是萧太后总览朝政并带领大辽达到鼎盛的那个时期。当时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拒马河)。

  在这样广袤的土地上,大辽曾经统治的臣民不仅有契丹人,也有汉人、奚人、渤海人、女真人、蒙古人、党项人、沙陀人等等。如何统治这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习俗有很大差异的民族,也是大辽统治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燕云台》电视剧中,观众看到大辽的朝廷官分南北,分别设有北府和南府,如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就任北府宰相,汉人高勋就任南府枢密使。这就是大辽历史上的“南北面官”制,这一制度也涉及当时处理民族问题的有关政策。也有人称其为古代的“一国两制”。

  大辽官分南北,与其宫帐设置的方位有关。游牧民族搭建帐篷,习惯面向东方,这源于他们对太阳的崇拜,也有实用功能的考虑。如牧民们说,毡包面向东方,能最早见到早上的阳光,这样牧民才能早早起来放牧,让牛羊有足够的时间吃饱草,畜群才能兴旺。大辽的宫帐面向东方而设,由此上朝的官员在皇帝面前就分成南北两块队列,契丹习俗又以左边为尊,这样负责宫帐、部族等契丹事务的官员站在北面,负责汉人州县事务的官员站在南面。南面官主要是汉人,也有不少契丹人。北面官主要是契丹人,也有汉人但很少。

《燕云台》电视剧中朝堂上南北排列的汉、契丹大臣

  最初,南北官员只是分工不同,两套官制的区别还不明显。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当政时,由于得到石敬塘献来燕云十六州,增加了大量汉民和汉官,由此逐渐形成了契丹和汉的北南两套统治体系。其特点就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¹ 

  官分南北,南面官与北面官分工不同,如北枢密院掌握兵部,负责军机、铨选武将、管理群牧 ² 之事务,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但不理民政;南枢密院掌握吏部,负责铨选文官、部族 ³ 、劳役、赋税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但不主兵。北面官掌握军事大权,多由契丹人担任,由此彰显了契丹人的尊贵地位,在《燕云台》剧中,有多处契丹贵族北面官傲慢地斥责南面汉官的场面。

《燕云台》电视剧中窦骁扮演的大辽汉族重臣韩德让(右)

  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就是用契丹的传统法律治理契丹人,以汉朝或宋朝的法律治理汉人。这种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因俗而治”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所作的《礼记•王制》就说过,对少数民族“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也就是说对归顺的少数民族,对其推行礼仪教化,但不改变他们的传统习俗;在那里建立政权和统一政令,但不改变因地制宜的一些传统做法。因为任何民族的习俗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和一些适合当地特点的做法,有利于对这些文化差异较大的人实施有效的统治。辽道宗曾说:“以契丹、汉人风俗不同,国法不可异施” ⁴ ,意思是说契丹与汉人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因此不能照搬宋朝的法律治理契丹人,也不能套用契丹的法律治理汉人。

  但两种制度并存在实施中也经常遇到矛盾。如大辽藩律和汉律并用,汉律杀人要偿命,但在契丹习惯法中,杀人赔送牛羊也可了事。因此出现了“辽人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以其亲属为奴婢” ⁵ 这样“同罪异罚”的案例,统治者这样做的本意不见得是民族歧视,但也让人感到了不公平。

  看来大辽统治者也感到这是个问题,因此后来规定“凡四姓(指契丹、奚、渤海、汉)相犯皆用汉法,本类自相犯者用本国法。”辽圣宗太平六年(公元1026年)下诏说:“朕以国家有契丹、汉人,故以南、北二院分治之,盖欲去贪枉,除烦扰也;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 ⁶ 。后来修改律令数十项,主要是奴隶犯罪主人不得擅杀,契丹人与汉人斗殴同等治罪等,其主要内容与汉律逐步趋向一致。

  大辽的南北面官制度,并不是把各民族隔离开来,而是通过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减少矛盾和冲突。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大辽通过郡县制、部族制和边防军政机构,把众多分散的部落不分民族地统一起来,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有了长足发展。

  大辽皇帝怀揣着入主中原统一天下的梦想,为争得正统地位,把自己说成与汉族一样,都是炎黄子孙,如《辽史·太祖记》说:“辽之先,出自炎帝。”这种不自卑、不自外的提法,表现了契丹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辽朝把宋朝称为南朝,把自己称为北朝。辽朝皇帝与宋朝皇帝以兄弟相称。据说当契丹人得知宋人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把辽朝列入《四夷附录》时,曾引大辽君臣的极大不满。

  大辽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还保留一些原始民主和奴隶制残余。如皇位继承混乱无序,还有蓄奴、随意杀死奴隶、用活人殉葬等落后习俗。汉族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先进,因此大辽在立国不久就推行汉制和封建化改革。《燕云台》剧中就演绎了韩德让在日连部落解救奴隶,反对活人殉葬等故事,反映了汉制改革的必要性。但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步伐太快容易翻船,这也是大辽两种制度并存的主要原因。

《燕云台》电视中,萧太后等推动的汉制改革也遇到契丹贵族的反对

  大辽的汉制改革也遇到贵族保守势力的阻挠,因此学习汉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契丹皇帝对中原文化都非常羡慕,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孔子庙,祭孔成为辽朝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上京设国子监,在南京设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辽圣宗耶律隆绪“游心典籍”好读《贞观政要》,还翻译白居易的诗集。为学习汉文化,辽朝输入大量的汉文书籍,宋朝使者归来后说:“本朝民间开板印行文字,臣等窃料无所不有”。还有契丹大字,也是在汉人指导下,借用“隶书之半增损之” ⁷ 而创建的,而且即便有本民族文字,汉文仍然是大辽的通用文字。大辽推崇儒学和学习汉文化,对于奠定改革的思想基础起了积极作用。虽然后来由于上层统治者腐败和决策失误导致灭国,但这种学习先进文化,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做法,仍是值得肯定的。

  为了推行汉制和吸引内地人才,大辽也任用了不少汉人担任重要官吏。如蓟州玉田汉人韩匡嗣就“以善医,直长乐宫,皇后视之如子。” ⁸ 后来官至上京留守等职,被封为燕王,死后被追赐为尚书令。他的儿子韩德让由于能力出众并受到萧太后的赏识,官至南院枢密使,被赐予契丹皇族姓氏,名耶律德隆,后来成了大辽国“摄政王”。辽朝任用的汉官还有很多,著名的有韩延徽、韩知古、高勋、王继忠等。在河北宣化,有个很知名的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其中的张世卿家族墓壁画墓最具代表性。张世卿是辽代归化州(今宣化)的汉人,曾任监察御史、支骑尉等官职。他的儿子张恭谦曾任辽国枢密院留承,并与耶律氏通婚,是辽代“以汉治汉”、“辽汉亲善”的一个范例。在张氏家族墓中,1993年发掘的张匡正墓中有一幅保存完好的“备茶图”,画中人物形象及服饰有汉人也有契丹人,反映出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时代特色。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匡正墓中壁画“备茶图”

  契丹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成分。如在东汉年间,大将军窦宪北击匈奴,匈奴逃走,鲜卑人迁来占据其地,留下的匈奴十余万部落都号称鲜卑。在辽朝统治的燕云十六州,有大量汉人居住。但这里的汉人也融入了许多其他民族成分,如秦汉以来,有大量匈奴人、鲜卑人南迁安居在这一带,后来逐步融合为汉人。这些地方的习俗至今仍保留许多民汉交融的痕迹。由于各民族长期交往,交错杂居,民族之间相互认同,民族隔阂逐步淡化,因此相互通婚也比较普遍。这种做法也得到辽朝统治者的认同,在大辽立国之初,辽太宗耶律德光就下诏说:“听与汉人婚姻”。当时有个《寄夫诗》就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婚姻状况,该诗说:“垂杨传语山丹,你到江南艰难,你那里讨个南婆,我这里嫁个契丹。” ¹⁰ 从诗歌内容上,写诗的是个汉族女子,可能是因为丈夫到南方经商久久未归,她没有恪守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而是想选个契丹男儿再嫁,并很开通的劝丈夫再娶南方女子做新娘。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到辽朝末年,就形成了“契丹、汉人久为一家”  ¹¹ 的局面。以至于到了金朝,他们就把辽朝当时统治地区的人统称为汉人。

  纵观辽朝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学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推行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典章法律,比较重视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和能人,听任各民族相互通婚。这些做法,与其先辈北魏有些相似,也可能吸收了他们的有益经验。总的来说,不论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还是学习汉文化、推行汉制,这些政策都比较开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由此也形成了大辽的软实力。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大辽曾经强盛一时,与这些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观赏《燕云台》精彩故事的同时,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对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大有裨益。

作者:王铁志

  参考文献:

  1.《辽史》,(元)脱脱等撰。

  2.陈佳华、蔡家艺、莫俊卿、杨保隆著:《宋辽金时期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田继周等著:《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2.所谓群牧,就是辽朝圈定一些最好的草场,设置官吏统一管理,通过规模化经营增加牲畜数量,类似现在的国有牧场。
3.部族,包含部落和皇亲国戚的官帐等。契丹最初有八部,到辽太祖时有二十部,这些是契丹的部落,还有一些其他民族的部落。官帐的范围很广,诸如宫卫斡鲁朵、遥辇九帐、横帐三父房、国舅五房,当时通称为“宫帐”。电视剧中所说的横帐三房,指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三个儿子耶律培、耶律德光、耶律李胡及其后代,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封地,也拥有自己的武装。耶律培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爷爷,耶律德光是辽穆宗和罨撒葛的父亲,耶律李胡是耶律喜隐的父亲,这三方耶律阿保机的的嫡系子孙为争夺王位而斗得你死我活。因此,所谓部族,既包括部落,也包括有权势的皇亲国戚家族。
4.《辽史》卷62,《刑法志下》。
5.《续资治通鉴》 卷第11。
6.《辽史》卷61,《刑法志上》。
7.《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
8.《辽史》卷74,《韩知古附传》。
9.图片来源:张家口文化旅游局官网:《深藏于宣化地下,却熠熠夺目的艺术长廊》
10.《全辽文》卷12。
11.《金史》卷65,《卢彦伦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