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饮食 > 民族餐饮文化  > 详细页面

黄山茶俗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30日 浏览量:

敬壶供壶

  黄山茶乡有句歇后语:“壶破扁担断——完了”,还有个习俗,就是茶农家堂屋的香案上,摆了茶壶和一根扁担与网络子,这即是作观赏用的,但主要是祭祀它们,属于供物之列。茶乡为啥这样爱壶敬壶呢?其中有个来历。

  传说,明朝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徽州府歙县来了个知县,听说黄山云雾茶很神奇:就是泡茶时,在壶杯缭绕的热气上,能显出一个美丽的姑娘,面对旭日,单跪一只脚,用舌尖采茶。知县知道以后,便带了茶叶进京献给皇上,以图讨得皇上欢心,可以升官发财。谁知皇帝在金銮殿当面试验,却并没有图形出现。于是皇帝大怒,立时斩了知县。同时还下圣旨给徽州府,要把欺君的知县一家满门抄斩,并要追查制造、传播这个“邪说”的人,也全家抄斩。

  徽州知府叫熊启元,是个清官。他也听说云雾茶的神奇,但却没有想到新知县瞒着他进京献茶,惹了杀身之祸,咎由自取且不说,还给黄山茶乡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熊启元既不敢抗旨,又不愿滥杀无辜。他很是焦愁不安,于是,便下到茶乡访查。一个老茶农告诉他,黄山云雾茶确是这样神奇的。只是叶子要谷雨尖(即谷雨这天采摘制的)还要用砂壶、山泉水、栗树炭烧的沸水冲泡。熊启元一听,方知奥妙之所在,便把圣旨的事告诉了老农。老农诉了,说:“大人这样爱民,我愿随你进京,向皇上辩明这事。”

  熊知府听了很高兴,便点头答应了。老农便用一根扁担,担了茶叶、砂壶、栗炭、山泉水,随熊启元面见皇上。到了金銮殿—试,果然在壶杯缭绕的热气上,现出了美丽的图形。皇上和文武大臣一见,连呼:“神奇,神奇!名茶,名茶!”

  皇上重赏了熊知府,撤销了前旨,使茶乡百姓免了一场灾难。

  老农把上过金銮殿,见过圣上的砂壶、扁担、络子带回来,认为这是救命之物,特别是“救命壶”,看得非常珍贵,便将它供奉起来。人们竞相效法,遂成风俗。

挂壶认亲

  在黄山茶乡,有一种“挂壶认亲”的风俗,采茶季节,在茶园旁的树上或地上,吊着或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壶,姑娘口渴了,便自辨认情人的茶壶,喝了茶水,便算订亲了。这个风俗是怎么成的呢?

  传说这地方过去有个风俗,每年夏历三月三,草长莺飞,这天夜晚,不管晴雨,青年男女都燃起篝火上山坡对歌。对歌对上后,女的便跟男的到男家,在男家睡一夜。到来年三月三,抱着来男家结婚。如果不生孩子,再上山换个男的对歌,要是还小生孩子,第三年还可上一次山,再不生孩子,就不准对歌了。她得住进寡女村。这样,就产生了多少好鸳鸯被拆散的现象,姑娘的眼泪都打肿脚面子。

  这年,夏历三月三,村里有个英俊小伙子叫吕夯宝,对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颇有心计,不像其他姑娘抛头露面的,而是披面纱,一直到吕家门前,方取下面纱。夯宝一见是邻村俊美的采茶女一一茶姑,欣喜异常,便请她进屋。那知茶姑却站在门口,不肯进去,说:“夯哥,你是愿我两人只同床—夜,还是愿做白偕老的夫妻呢?”

  “那当然是愿做永久夫妻!”

  “要是这一夜,我不能怀孕呢?”

  “怎么会哩!”

  “夯哥,你看看寡女村,我们受苦受难的姐妹还少吗?”

  “这……这……”

  “谁人没有姐妹呢?”

  夯宝也是个善良的小伙子,就说:“茶姑,这是风俗,那如何是好呢?”

  茶姑拿出一只壶,给夯宝说:“你要爱我,就把这只壶在谷雨天挂在茶园旁的树上,我自有办法。我们这里老人爱壶、敬壶、供壶,我们的事,一定会成功的。”

  夯宝收下壶,点头答应了。茶姑又披上面纱走了。

  谷雨这天,艳阳高照。姑娘们在茶园采茶,采了一篓茶后,又渴又累。茶姑说:“现在要有一壶茶解渴,该有多美!”

  姑娘们戏谑道:“你想得倒好,除非是天上神仙爱上你,送你一壶水。”

  茶姑认真地说:“那可说不定。”然后就煞有介事地找起来,真的在树上找到一壶茶。茶姑拿下壶,说:“姑娘们,从天上落下一壶仙茶,大家快来喝呀!”

  姑娘们顽皮地说:“这是茶姑的喜茶,大家恢来尝一尝。”

  大家便接过壶,你一口,她一口,剩下的塞给茶姑:“这是你的,天上神仙的定情水,快喝。”

  茶姑半嗔半喜地说:“喝就喝,神仙敢来娶,我就嫁给他。”说罢,就喝了下去。

  这时,吕夯宝从树林中站了出来,说:“谁拿了我的壶?”

  姑娘们听了,一楞,说:“是你!是仙人吕洞宾的后人。嗨嗨,茶壶当媒人,你快娶茶姑吧!”

  人们认为是天意,就让他俩结婚了。婚后小两口子,你恩我爱。第三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人财两旺。这样,人们认为“挂壶认亲”,比那“对歌生子再结婚”好,便流传下来了。

吃茶讲壶

  黄山茶乡至今还留有“吃茶讲壶(和)”的风俗。“吃茶讲壶,(和)”,又叫“吃讲茶”,就是“喝茶讲理,解决纠纷”。喝喝茶,讲讲话,气消了,理顺了,大家不争不吵,握手言欢了。这倒也—个处理民事纠纷的好办法。传说这个风俗,是朱元璋、刘伯温留下的。

  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进军徽州路上,遇到程、鲍两姓闹纠纷,几乎械斗起来,双方一齐来到朱元璋军营,要求判断曲直。朱元璋当即吩咐徐达说:“你去看看,谁错了便打几十大板,带枷示众得了。”

  刘伯温一听,忙说:“主公,且慢。”

  “怎讲?”

  刘伯温说:“主公,我们要取信于民,对这类民事纠纷,不能不问,既问又不能草率,万一弄错了,就更坏了。我们现在行军,常言说:‘兵贵神速’,又不容许我们耽误太多时间,我看这个事嘛,得——”便把嘴附到朱元璋的耳边,如此这般一说。朱元璋点头应承,吩咐让程、鲍两姓人进来,坐下,沏茶。军营里茶具不多,程、鲍两姓人纷纷捧来茶具。

  朱元璋就将这些茶壶,一个一个看看,说:“啊,这个方形壶是佛山制的!”“这个扁形的是宜兴货。”“这个圆壶是景德镇的。”

  程、鲍两姓人争着回答十分热烈,紧张气氛立刻缓和下来。这时,朱元璋说:“你们地是名山,茶是名茶,壶是名壶,发生这些争执和纠纷,实在与这名山名茶名壶不相称。”

  程、鲍两姓人一听脾气都软了下来,各自讲了自己的不对之处。朱元璋说:“那好,讲清了,还争什么,大家握手言好吧!”

  刘伯温也站起来说:“乡亲们,我们主公睿智,这个‘吃茶讲壶’真好,大家从此该化仇为友,嘿嘿。”

  刘伯温是青田人,把“壶”念成“和”。程、鲍两姓都口服心服,终于露着笑脸拉了手出去。

  朱元璋带军队上路,路旁程、鲍两姓人,,一手提着装有鸡蛋食品的篮子,一手拿着茶壶,欢送军队。朱元璋见了异常高兴,笑着对刘伯温说:“军师,你真有办法,这个‘吃茶讲壶’,引来了‘箪食壶浆’,好啊!”

  从此,“吃茶讲壶”便流传下来了。

以壶还壶

  在黄山茶乡,送人礼物,最珍贵的、常见的是壶。这壶不管产地有名无名,只要来自外地,越远越珍贵。因为瓷器是易碎物品,千里迢迢携来,确是要小心翼翼,虽是价钱不贵,却来之不易。更有趣的是还有一种小孩作玩具的壶,它是成套的,从只有个鸽蛋大到半个鸡蛋大。茶乡人送给来客的礼物总是茶叶和壶,这便形成交往中“以壶还壶”的风俗。   

  这种风俗的形成,传说是在清代。那时,金陵城冠绝一时、色艺俱佳的名妓董小宛,曾两上黄山。第一次来时,与“皮蓬”(黄山著名的风景点)的住持僧雪庄和尚研讨画艺,品茗赏景。雪庄是个道行高深的僧人,也是当时有名的丹青师,他的《黄山百卉图》就曾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这位须眉皆白的老僧对董小宛非常尊重,当时,一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向雪庄讨画,都吃了他的闭门羹。董小宛离开黄山时,雪庄送了她一把壶。董小宛经常收到人家送来的金钗玉环,她都不往心里放,而对这个砂壶,她很珍惜。她知道老僧是取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啊。

  董小宛回南京后,一个景德镇的瓷商来访。董小宛冷冷地说:“你有钱能买开老鸨的门,但却买不动我的心。”

  这个瓷商并不蛮横,也不仗钱欺人,就走了。他经过打听,了解董小宛珍爱瓷壶,就别出心裁设计一套半个鸽子蛋大小的瓷,烧制出来,送给董小宛。董小宛异常高兴,礼待了这个瓷商。董小宛二进黄山时,便把这套壶玩具送给了雪庄,雪庄也很高兴。以后遂形成“以壶还壶”的习俗,壶玩具也开始生产了。黄山有茶农给雪庄担水劈柴,十年如一日,这年他生了个孩子,满月时,雪庄就把这套壶玩具作为礼品,一时成为佳话。这样,“以壶作礼(物)”便传到民间。黄山茶乡人们唱起一首歌谣:

  黄山茶乡人情淳,

  珍贵礼物是瓷壶;

  人生相交薄财利,

  一片冰心在玉壶!

  黎邦农  采录

  资料来源:

  雪犁主编,《中华民俗源流集成(饮食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