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博物馆巡游  > 详细页面

杨芝斌:一个人的布依民俗馆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杜再江 尹秀龄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1日 浏览量:

杨芝斌(右)在展示馆藏文物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迷惑了无数的人。然而,对于很多布依族的后代而言,当他们走进那间隐蔽在镇宁县城居民楼中的布依民俗馆时,似乎这样的“天问”都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四层居民小屋,掩映在贵州镇宁布依族自治县政府宿舍旁的丛楼里;这又是一间极不寻常的小屋,它在静寂中坚守着一个民族的过往。

  这里,就是镇宁自治县布依民俗馆。一个由镇宁县政协现任主席杨芝斌一个人修建起来的布依民俗馆。这个为了民族地区发展贡献了一生的布依族干部,坚持在忙碌的工作中,为自己的民族建一个民俗馆。他的执著与创举,成为贵州民族地区的一段佳话。

  8个展厅,诉说布依族的历史与荣光

  尽管民俗馆建在钢筋混泥土的楼房里,但杨芝斌竭力想让这个由民居改造而成的民俗馆具有布依人的生活气息。门头上的青瓦、展馆内石头铺就的地板,与布依族的各种民间民俗文化实物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布依族的文化宝库。

  走进民俗馆,高高的宫灯下,一缕檀香,一丝民乐。走在古色古香的民俗馆里,感受着布依文化的韵味,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一个久远的年代。

  杨芝斌的民俗馆共分为8个展厅,即农耕、宗教、纺织、饮食、服饰、卧室、织锦(含刺绣、蜡染)、铜鼓(含摩文化、乐器)文化展厅。

  在镇宁布依民俗馆中,馆藏的实物许多是文物,距今时间最长的有300多年,最少的也有几十年,它们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其中,被杨芝斌称为“镇馆之宝”的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一只铜鼓和一把布依宝剑。

  杨芝斌是个有心人,只要是关于布依民族的资料,他都会设法收集。在镇宁布依民俗馆,我们就看到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树立的布依族的民族柱图片,同时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贰角人民币,因为上面有镇宁布依姑娘的头像。 

  透过这些从民间搜集而来的斑驳的布依族民俗实物和文化典籍,我们穿越在这个民族的时空隧道里,感受着这个民族的远古与荣光。它告诉布依族的后代,这个民族是什么样,从哪里来。而留给人们思考的,是这个民族又将向何处去。

布依民俗馆馆藏文物

  穷尽所有,为建布依民俗馆矢志不移

  布依族民俗馆如此硕大的系统工程,绝大多数工作都是由杨芝斌来完成的。这个起步于民间的民俗馆,唤醒的却是一个民族沉睡在逝去时光里的历史记忆。

  为什么要成立镇宁布依民俗馆?这是杨芝斌每一次接待来访时都要回答的问题。

  杨芝斌认为镇宁县是布依族聚居区,也是古老布依的发祥地之一。然而令杨芝斌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对于布依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仍是一块处女地。同时也令他感到担忧的是,布依族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胸怀使命的杨芝斌坚持走自己的路。几年来,他走村串户跑遍了各个布依族聚居区,风餐露宿,历经了无数辛酸。为了一件藏品,他甚至可以无数次上门求购。

  为了收集藏品,经费有限的杨芝斌夫妻俩这几年没有做过像样的新衣,吃的是粗茶淡饭,节约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展品上。而让杨芝斌感到惭愧的是,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收集藏品,家务全落在了工作本就辛苦的妻子身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芝斌建民俗馆的行动慢慢地得到了布依族同胞们的支持。而布依民俗馆一砖一瓦、一桌一椅的摆放位置都达到了他要求的最高水准。

  至2009年初,在布依族同胞们的支持下,杨芝斌收集到了90%以上的能够代表和反映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实物,这些实物多达近1000件,涉及到布依族农耕、纺织、服饰、蜡染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2009年3月,经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杨芝斌的镇宁布依民俗馆宣告成立,并于2009年9月18日正式开馆迎客。杨芝斌的理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回过头来看,杨芝斌简直不能相信那时自己居然有那么大的能量,而这能量来源于传播布依文化的信念,因为信念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使人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如今,杨芝斌的布依民俗馆迎来了一茬又一茬的参观者。在那个小县城的小巷子里,杨芝斌带着参观者穿越时空隧道,把一个民族的荣光膜拜。

  资金缺口大,未来道路困难重重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安顺市民委主任杨晓曼说,当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不管是哪个民族,都需要像杨芝斌这样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厚感情并付诸实践的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着高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人的行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走进杨芝斌的民俗馆,除了沧桑,还有一丝悲凉。那些依附在民俗文物上的蜘蛛网,以及蜘蛛网下锈迹斑斑的古文物,不禁让人倍感凄凉。这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是布依族祖先历经岁月的沉淀。但是民俗馆馆藏条件的简陋,杨芝斌经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为了保护好这些“宝贝”,杨芝斌说,他有一个梦想,要在当地建一座有规模的布依民俗馆,助推镇宁自治县成为“布依文化之都”。

  为了这个梦想,杨芝斌已经开始行动。他贷了30万元,借了20万元,在当地重新申请了一块地,要建一个高标准的民俗馆。但是“估计要千把万元投入”的新馆,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杨芝斌个人的承受能力。

  杨芝斌说,目前他正在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乃至考虑进行市场化运作。虽然前路艰难,但这个即将退休的布依老人依然信心满满。

  “为一个民族建民俗馆,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得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办得到的,我会尽我这一生的最大努力,为我的民族、我的家乡做好这一件事情。”杨芝斌坚定地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每个民族的子民都应有这样的紧迫感。否则,再过50年、100年,想做都没有机会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