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村寨 > 特刊  > 详细页面

坪坦村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3日 浏览量:

  在坪坦河畔,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腹腹心地带有一个居住着1200余人的侗族村落——坪坦村。该村隶属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位于坪坦河畔,距县城20多公里。丘陵山地地貌,坪坦河由南而北穿寨而过。这里虽有山川阻隔,交通不是很方便,但生态较好,山水清秀,民情纯朴,侗文化底蕴浓厚,是侗族的聚居地,是百里侗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同时与贵州、广西接壤,是三省文化交融的腹地。

景色秀美的坪坦侗寨(王铁志摄)

  坪坦村属平坝型侗寨,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一些古建筑如鼓楼、戏台、古水井、萨岁坛、飞山宫、南岳庙、孔庙、风雨桥、城隍庙等有数百年的历史,至今报保存完好,即体现了干栏式建筑风格,也有受徽派建筑影响的痕迹。

保存完好的戏台(王铁志摄)

干栏式建筑与徽派式建筑并立(王铁志摄)

受徽派建筑影响的民居(王铁志摄)

  侗族村寨最醒目的建筑是鼓楼和风雨桥。进村路上,就能看见许多风雨桥,在青山绿水间飞起檐角。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这种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木材长度。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了桥面。风雨桥功能较多,既可通行、避雨,又是村民集市贸易、休憩纳凉、谈天说地的场所。

  坪坦河由南而北流经23个侗寨,在8.2公里长的河段上,先后有9座造型各异、形态万千的风雨桥横卧其上,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而坪坦村的这座名为普济桥的风雨桥,就建于1760年,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普济桥(王铁志摄)

  令人称奇的是,风雨桥不管其外形有多么讲究,规模有大有小,均与村寨整体融为一体,还与寨子里的鼓楼、祠庙等标志性建筑物互为映衬,产生和谐之美。古时大山阻隔,村寨人外出往往需要翻山越岭,风雨桥是旅人唯一的“避风港”,往往是附近村民凑钱凑力,齐心协力修建一座风雨桥。但对于侗族人来说,风雨桥除遮蔽风雨、互通有无之外,还是宗教祭祀的场所,桥上往往设有文昌、关圣、土地的神龛,逢年过节,村人都要前来拜祭;举行庆祝活动时,往往全村各户都端来“拿手菜”,在此拼成长条桌一起共享美酒佳肴;桥上设有长凳,常年有人义务供应凉水,村人在劳作之余在此歇息,疲惫路人在此饮水,年轻男女在此对唱情歌,互表衷肠。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鼓楼飞阁垂檐,内部由四根巨大的杉木贯顶,与周围的木柱、横梁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状。侗族建筑师技艺高超,几十米高的鼓楼建造不用图纸,主材尺度确定后,其它材料的长短按秘传口诀即可算出,凭着一根丈杆,一支墨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枋、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插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丝毫不差,历经风雨,百年不倒。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彩绘或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造型栩栩如生,内容琳琅满目。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楼中最高层的中心摆设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因此侗族文化也称为鼓楼文化。

  而坪坦古侗寨最出名的不是那远远就能看见的鼓楼而是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萨岁坛。当穿过古老的风雨桥后,一块写着“中国侗族萨文化乡”的大石头被矗立寨子前,让整个寨子一看就知道萨文化很是浓郁。平整的小石块,一块块堆砌在一起,形成高两米多的石圆柱,顶部用小石子砌成一个个三角形,像个皇冠状围绕在一起。旁边栽种着两棵树,前面有块大理石的祭台,这就是萨岁坛。据了解,在侗族历史上出现过一位名叫婢奔的女英雄,人们尊称她为萨岁或萨玛,认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几乎村村都设有她“神坛”。

萨岁坛(王铁志摄)

  在秀水青山环抱的坪坦村,绿意葱浓,坝田四周,松、杉、茶、竹混交苍茫翠绿,草绿花艳,水流叮咚。寨内古迹众多,吊脚楼鳞次栉比,建筑风格侗汉文化融合共存的现象也十分明显。村中巷间石板路纵横交错,阡陌交通,漫步其中,颇能体会其间充满的百越遗风,田园情趣。

经过雨水滋润的坪坦村(王铁志摄 )

  坪坦村不仅有极具特色的侗寨建筑,鼓楼、风雨桥、萨岁坛,还有浓郁侗族文化氛围,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仪礼、信仰、节令等保留着浓厚的传统遗风,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芦笙之乡”之美誉。岁时、婚丧、信仰、农耕、饮食、歌舞、纺织等侗族传统文化及习俗也保留完整并传承至今。该村的萨岁文化、芦笙节、合拢宴、拦门酒等等民俗文化活动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芦笙表演(王铁志摄)

芦笙和侗笛表演(王铁志摄)

  这里侗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大部分村民依然穿戴侗族服饰,男女皆能吹芦笙,老人还会吹侗笛。最有乐趣的习俗之一还是属“种公地”。这是侗族一种十分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婚恋习俗。每年二三月份,各寨都要组织芦笙队到乡镇聚会或比赛;赛后,各山寨就约定日子、互相邀请对方寨子组织男女青年到自家寨子来“种公地”,侗族话叫“月地瓦”。邀请方为主寨,被邀请方为客寨,主寨、客寨的女青年要准备一个见面礼物——禾草结,一种用禾草打成的精美的结,再用丝线装饰。

  先在鼓楼或院落、宽坪进行“月也”,开展“行歌坐夜”、男女对歌、互赠礼物,“月地瓦”系列活动随之展开。活动结束那天,双方有好感的男女共同上山,砍回竹竿,姑娘把自己染好的一丈二侗布挂在竹竿上,用红纸写上自己的名字赠给男青年,还有绣花头巾和一双布鞋。

  相传很久以前,迁居到湖南、贵州、广西交界处“三省坡”脚下的侗族人互不相识,经常为田水发生纠纷。明清时期,为改变这一状况,各村庄的寨老们商议,划出一片公共地方让大家共同经营。大家都可以在那里生产和吹芦笙、对山歌、谈情说爱、增进友谊。从此那里的侗族人和睦相处,村与村之间都很团结。为了世代相传这一习俗,后来大家约定,每年的正月初三,在这片公共地方举行一次隆重的庆典活动,大家自愿拿出酒肉,摆起合拢宴,让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在这里唱歌跳舞,结识朋友,找到爱人……他们用侗语把这一活动称作“月地瓦”,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到“公共地”去啊!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他们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护神。侗族人时不时要奉祀这位老祖母,每月初一、初十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萨的日子,全寨男女集合在萨坛,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里降福消灾。众人围坐萨坛就餐,表示与萨共进午餐。

  来到侗寨,还不可错过的是品味侗族特色饮食文化——“合拢宴”。对于外人来说新鲜有趣的合拢宴,却是他们继承了千年的生活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自从家里端出自己最拿手的菜式,合在一起共同分享。从一个关于“吃”的节庆,以及侗汉等多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依然还能窥见曾经渗透在这小小村落里的“大同生活”。

  沿坪坦河而行,百里之内有23个侗族村寨,每隔三、五里就可看到寨门、鼓楼、风雨桥,这一区域因侗文化特色浓厚被称为“百里侗文化长廊”。坪坦河上9座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风雨桥,以及河畔的马田鼓楼、芋头侗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坪坦村处于这一区域的核心地带,到该村旅游,可以与这些相邻的景点旅游结合起来。如芋头侗寨,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群。该村始建于明代,有鼓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2个、侗族吊脚木楼78幢,有些有数百年的历史。还有皇都侗民族文化村,是国家AAA级景区,在该村可以观看村艺术团表演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很浓的节目,如《敬酒歌》、《踩簸箕》、《禾杆歌》、《闹茶》《抢蛋》等等,能品尝侗族美食,除住农家外还有月也客栈提供住宿。

参考资料:

  1.坪坦古村:一方土地上的“天下大同”——凤凰财经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