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服饰 > 研究成果  > 详细页面

内蒙古为民族服饰定标准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肖静芳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0日 浏览量:

  “以前我们设计民族服饰都是翻阅图册,凭记忆,靠想象。现在不用了,只要按《蒙古族部落服饰》上的标准来做就行。”许多蒙古族服饰设计师表示,民族服饰标准为他们提供了服饰文化、工艺剪裁方面的科学指导。

  现在,《蒙古族部落服饰》已经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的蒙古族服饰教材;一些大的民族服饰企业还专门到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借取民族服饰样品,参照制作民族服饰。

  作为五大自治区中率先开展民族服饰标准化制定的省份,内蒙古的举动不仅填补了空白,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西藏正着手按照内蒙古的做法,进行藏族等境内少数民族服饰标准的制定;云南、广西也正和内蒙古寻求合作,开展民族服饰标准研究。

  “社会各界对民族服饰标准给予了很大肯定,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蒙古族服饰中应单设老人、儿童服饰。下一次民族服饰标准修订时,这些建议将被吸纳进去。”兰英说。

  服饰作为识别一个民族的显性标志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各民族的服饰千差万别,即使一个民族内部的服饰也种类繁多。民族服饰能不能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又该怎样制定标准?对此,内蒙古率先做出了探索。

  日前,《达斡尔民族服饰》、《鄂温克民族服饰》、《鄂伦春民族服饰》内蒙古地方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审批阶段,有望年内实行。而在2012年8月,《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已颁布实施,在执行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为什么给民族服饰颁布标准?

  “为民族服饰颁布地方标准,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也适应了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的大趋势。”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院长兰英说。

  兰英介绍,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国家级非遗的蒙古族服饰,却常出现服饰要素被随意嫁接以迎合市场的情形,以致非遗文化变为精髓尽失的“转基因”产品。

  据统计,2012年内蒙古旅游人次达5800多万,很多旅游者正是冲着内蒙古的草原民族风情而去的。在此背景下,内蒙古民族服装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达到700余家,年生产几百万套民族服装。

  “如果这些企业生产的民族服饰文化品位不高,景点所呈现的民族服饰不规范,包含了错误的信息,那势必会对游客产生误导。”兰英说,这些现象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服饰知识的缺失造成的无心之过,但若其长期存在不加以规范,一方面会损害民族感情,一方面也不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制定民族服饰标准,就是想从源头上给出民族服饰的正确信息,让服饰这种非遗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同时有效地引导旅游产品的生产制作。”兰英说。

如何制定民族服饰标准?

  作为内蒙古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蒙古族部落众多,居住的地域广阔。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虽然人口不多,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来制定民族服饰标准呢?

  “制定标准的过程,就是反复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的过程。”兰英说。为了制定蒙古族服饰地方标准,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组织专家走遍了内蒙古12个盟市,行程近4万公里,从各旗县博物馆、服饰文化传承人、民族服装企业、普通百姓中采录了大量信息,也征集了很多服饰样品。

  在调研中,专家学者感受到普通百姓对本民族服饰的热爱。在走访浩齐特部落时,专家们发现这个部落的传统服饰基本失传了,非常失望。一位老人得知后,在两天内访遍了亲朋好友,找到了一张宝贵的老照片,并让儿子赶了200多公里路送到专家手中。就是靠这张老照片和相关文字记载,专家们才得以复原浩齐特部落的民族服饰。

  蒙古族到底要按多少个部落来制定服饰标准?对此,专家们也有争论。有的说算上蒙古国的有30多个;有的说科尔沁9个部落受农耕文化影响较大,服饰差异不大,应该按1个标准处理。在对科尔沁的走访中,专家们发现当地群众强烈要求不要把他们9个部落的服装合而为一,即使有细微的区别,也希望在服饰标准里体现出来。

  在征得各方意见后,最终《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确定了巴尔虎、布里亚特等28个部落的服饰,《鄂温克民族服饰》则确定了敖鲁古雅、索伦和通古斯3个部落的服饰。

服饰标准为学术和生产提供科学信息

  《蒙古族部落服饰》是一个全面而适用性强的标准,其不仅对蒙古袍的设计原则和号型规则做出了一系列规范,还对帽子、靴子、坎肩、配饰等的分类、式样、制作工艺和装饰特点做出了详尽说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