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歌舞 > 资讯  > 详细页面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 最美舞姿展现中华优秀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文/ 孙文振 图/ 陈涛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2日 浏览量:

  2017年7月8日至11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的主体活动之一,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1个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参加了展演。独舞、双人舞、群舞……展演的舞蹈作品类型多样,涵盖了蒙古、朝鲜、傣、苗、藏、羌、哈尼等20多个民族的艺术创作。优秀的作品,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创作者和表演者。

  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彪悍的骑手、美丽的姑娘……透过飞扬的尘土,人们看到了牧人的欢愉和热望——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倾力打造的蒙古族群舞《马背交响》,一下子将观众带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意境中。

  “这个舞蹈民族风格浓郁,地域特色鲜明,让观众明显感觉到了马背民族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气质和风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马跃说。

  群舞《长白又一春》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作品以朝鲜族传统打击乐器——长鼓为叙事形式,以长白山脚下的一段师徒情为情感主线,营造了严谨、风趣、悲情、传承的“长白学堂”情境。

  “这部作品用叙事的手法,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导、著名舞蹈家马文静说,“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位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朝鲜族老艺人形象,更深层次地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令人感动。”

  《闹宴》由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表演。

  “非常接地气,有着很浓的生活情趣。我们应该向这支坚持搞民族舞蹈创作的工作队致敬!”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江东说。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出现在我的心上……”伴随着《在那东山顶上》的旋律,漂亮的藏族姑娘,走过布满经幡的小巷,走过云雾缭绕的森林,走过青稞和油菜花田……月光下,回眸间,她笑了——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演员李美静饰演的藏族姑娘,用美丽的舞姿和迷人的微笑,完美演绎了藏族独舞《倾城》。

  “这是我和演员第三次合作。作品创作历时两个多月,从创作之初,我就一直注重提炼美感, 不断从歌曲背景挖掘素材。”《倾城》编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研一学生丁宁说。

  以阴阳八卦为题材创作的朝鲜族双人舞《和合》,独道的编排创意让专家点赞。

  “巧用黑白两把扇子为道具,利用其开合来对照,这种辉映关系殊途同归,在老题材中创出了新意。”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编导张小芯说。

  蒙古族双人舞《木伦河的歌声》故事,来源于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如何用舞蹈的形式来塑造英雄的形象,编导张宁决定以英雄的爱人——牡丹为切入点,来诠释爱人眼中的英雄。

  “两人送别的那一刻,是生死离别!这样的表演,最终打动了很多观众。”张宁说。

  “追逐时代的发展和潮流,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祝愿,希望草原风调雨顺,依然坚强的带着一颗童心,为了明天挥洒着自己的晚年心境。”这是蒙古族群舞《爷爷们》反映的主题。

  “这个作品贴近民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创作起点,反映了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各民族风貌。”原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兼创作室主任、书记、国家一级编剧余大鸣评价说,“这种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来的精品,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起到新的示范性作用,树立了一个榜样!”

  对于羌族群舞《燃比娃》的创作,余大鸣对年轻编导给予了充分肯定。“神话题材创作需要勇气,对于年轻编导来说显得更难。”余大鸣说,《燃比娃》编舞手法流畅,呈现的形式感较强,这类创作型作品值得称赞!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表演的鄂温克族群舞《敖鲁古雅神鼓》,将国家级非遗萨满舞搬上了舞台。

  “舞蹈不仅保留了萨满的仪式,而且在创作上有了一定的创新。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对有些即将失传的非遗来说,将教学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也许是保护和传承非遗一种很好的出路。” 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舞蹈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舞蹈协会主席赵林平说。

  藏族群蹈《梦·宣》,同样受到了专家的赞扬和肯定。“编舞构思不浮躁,作品是凝重的,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作品的民族审美把握非常准,值得提倡!”马跃说。据《梦·宣》编导介绍,“宣”以其独特而华贵的服饰,优美而动听的歌声,典雅而稳健的舞步著称,是阿里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之一。20位舞者身披披肩,构成了一幅壁画,希望以“活态的人”将“宣”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传承得更好。

  当得知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文化馆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棕扇舞”搬上舞台,而所有的演员均来自于市、县两级的棕扇舞传承人,专家们再一次被感动了。

  “原生的民间舞,停留在一个原始状态,可以用视频将其记录、保留下来。当这种原生于大山里或田间地头的舞蹈,逐渐走向县城、广场或剧场时,并且在几个层面都保留得很好,这说明其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必然性。但一定要记住:‘发展是发展,保留是保留’!”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教授蒙小燕说。

  “原生态的东西需要挖掘,但要高于生活,才能更好地感动观众。”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雷达如是说。

  对于傈僳族群舞《轮椅上传承的阿尺木刮》来说,编导兼主演余勇兴是在用生命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这位第5代民间艺术传承人,5年前在一次深入民间采风的路上,遭遇车祸致使双腿残疾。这位坐在轮椅上的传承人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

  据舞蹈的另一个编导——三江姐妹傈僳族民族歌舞保护传承协会负责人阿妮介绍,该协会先后用了10年时间,挖掘和整理了傈僳族的另一种舞蹈形式——瓦器器。目前,该协会有3000多名民间艺人,共同在传承本民族的舞蹈艺术。

  斗熊舞是鄂伦春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当鄂伦春人狩猎归来,在篝火旁,吃肉、喝酒、娱乐,就会跳起斗熊舞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我们采用舞蹈的形式来传承鄂伦春族的文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乡长丁爽说,鄂伦春民间艺术团的所有演员,都是热爱民族文化的鄂伦春族人,他们中有农民、退休干部、下岗工人、复员军人和学生等,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仅有几岁。

  为了参加此次展演,他们从大兴安岭的大森林,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达呼和浩特市。“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鄂伦春人下山定居64年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次来参加展演,我们怀着感恩之心,为了民族大团结而来,为了展示鄂伦春族文化而来。”丁爽说。

  

来源:国家民委门户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