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村寨详细

级别:
关注度:1000

村寨概况

抬出自己酿的美酒,用竹竿吸出,痛饮一番,欢庆荞菜节

白倮妇女纺线有自己的特点,千丝万缕,丝丝不乱

点蜡是蜡染服饰中最复杂的一道工序,白倮妇女一丝不苟

荞菜节上,白倮人跳起了欢快的荞菜舞

白倮妇女的服饰,繁杂中透出一种精雕细琢之美

白倮男子的服饰,前短后长,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燕尾服”

我是彝族,但说起彝族到底有多少个支系,仍不敢妄言。有句彝谚说得好:天上的星星多,彝族的支系多。在云南,彝族的支系就有100多个,服饰更是灿若群星,数不胜数。

白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用他们当地的话说,他们聚居在天高皇帝远的偏远地方,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和富宁县交界的新寨和陈寨两个村寨。白倮是他称,他们自称“木亚桑”,只有140多户人家,800余人,这在彝族各支系中,人口恐怕算是最少的了。

通往倮寨的碎石路正在修建,我们只好沿着林间小道步行。天色尚早,小路两边林深树茂,浓雾滚滚,真让人有些分不清是在林中走,还是在雾里行。接近倮寨时,渐渐有光线射进林中,人和树都变得斑驳一片。这时,我注意到周围的大树下竟都拦腰拴着竹筒,有的树根处还插着石头。前来迎接我们的村长解释说,竹筒里装的是小孩的胞衣,长辈们把胞衣拴在树上,是希望小孩和树木共同茁壮成长。每年农历八月,村民们都要带上大公鸡敬献树神,以求平安,直到死时,才把大树伐下,用做装殓。大树被人为地赋予了灵魂,人们的行为受“人活树活”的观念支配,这就难怪在文山州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白倮寨的植被为何仍然郁郁葱葱了。

白倮寨在晨炊的雾幔中宁静而又安详,据村长介绍:白倮人的先民原是昆仑山下的游牧民族,由于战乱纷争,不得不逐渐南移,大约在清朝初年迁入文山州富宁县的木秧,清朝中叶迁入麻栗坡县。

才进寨子,就看到一些早起的农妇正在纺线织布。来倮寨之前,就知道白倮人的服饰很受外国人的欢迎,此次到寨中寻访,才知道受欢迎的原因得益于服饰制作过程中,工艺的复杂和图案的精美。与其他地区的彝族擅长刺绣不同,白倮人的服饰是蜡染的。从种棉花到纺线、织布、蜡染、缝制、成衣,全部都是纯手工操作。其中,蜡染最为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套衣服美观与否,主要靠它决定。白倮人的服饰色彩素雅,图案多为太阳和鱼鳞两种,不仅美观,而且非常独特。整套衣服,加上银项圈、手镯、戒指、百家锁等饰品,能卖1000元至2000元左右。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这个遥远的山寨,买走成批的服装。制衣虽是小产业,却带动了一方的经济。

我们在村中住了两天之后,逢农历的第一个属龙日。这一天,白倮人要过一年之中最为盛大的节日——荞菜节。据说很多年前,几粒荞菜种救活了整个寨子的白倮人,人们感念荞菜的救命之恩,将荞菜节世世代代沿袭下来。

荞菜节的节期为两天,头天一大早,村民们便换上新衣,集聚在村里最大的院中敲锣鸣铓,载歌载舞,既表达对荞神的尊敬,又告慰远古的先民。中午时分,人们在德高望重的毕摩主持下,将神物铜鼓请出,敲响铜鼓之后,人们围鼓狂欢,意在借助铜鼓的神威,消灾避难,祈求丰年。活动一直持续到午夜,余兴未尽的人们才渐渐散去。 

第二天早上,毕摩和寨中有威望的长辈前往村外的荞菜地,杀鸡看卦,占卜来年吉凶。之后,毕摩念颂荞魂经,众人齐声喊叫,以求唤回荞魂。回到村中,各家以最隆重的礼仪,将荞魂请到神位上,然后开始祭祖宗,祭荞魂。入夜,人们跳着欢快的荞菜舞冲向西、南、北三个方向,伴随着大幅度的摆动,口中发出“哩哩”的喊叫声。舞到村边时,每人折下两支树枝,从村头开始,向每家粮仓扔一支,意为祝各家来年粮仓丰盛。往日寂静的山寨,彻夜地喧闹着,直到次日拂晓时分。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