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饮食 > 民族餐饮文化  > 详细页面

话说筷子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阿迪力·阿布力孜 文/图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30日 浏览量:

1959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晋时期木筷子

    

  说起筷子,它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餐具,也是使用最早的餐具之一。筷子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筷子古称箸,又有“筯”“夹”等称谓。在《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筷子三处称箸,两次称筯,三次写成筷子,说明筷子这种称呼在清代已经比较普遍了。

  关于筷子的起源有许多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兽肉刚烧开锅,就要急着进食,然后好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他就折树枝夹肉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

  流传较广的还有关于妲己的故事。纣王是商代喜怒无常的暴君,就连吃饭都很挑剔,如果饭菜不合他的口味,有人甚至因此丢掉性命。妲己虽然是纣王的宠妃,但也不敢怠慢,所以每次宴席时,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妲己便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40多年来,我国田野考古的发现为饮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文物》1980年第8期记载:安徽省贵池县徽家冲的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长约20厘米,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了一双竹箸,长17厘米,直径0.3厘米。湖北云梦大坟头出土了西汉竹箸16支。甘肃酒泉夏河青出土了东汉铜箸一双,长沙仰天湖、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也有铜箸、竹箸出土。而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3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另两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筷子已较为普遍。汉代筷子的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上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包头古墓里发现了一双鎏金银箸和一把长柄银勺,银箸长28厘米,首方足圆,从箸顶向下7厘米处,有3厘米鎏金螺纹环饰。银箸虽埋藏地下千余年,其螺纹环饰色泽依然金灿灿的。

  我国各地墓葬中出土的不同时期的筷子,以银质和铜质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木、竹、象牙、骨等质地的筷子,部分地区还有绿松石、镶银珊瑚、虬角等质地的筷子,有的筷子上雕刻或绘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是十分珍贵的工艺美术作品。

  筷子至少在汉晋时期就已传入新疆地区。1959年,新疆考古人员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汉晋时期的7根筷子,筷子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直径0.3至0.6厘米,长19.6至23.7厘米。经历了1700多年的沧桑,这些筷子的侧面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裂纹,但保存基本完好,其中的一双筷子长度相同,顶端附近刻有一圈弦纹,装饰效果十分明显。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原的纸张、丝绸、漆器等传入西域,筷子在新疆汉晋时期遗址中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原饮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另外,考古人员在一个清代新疆墓葬里发现了一双黑色的筷子,与现在使用的筷子没有什么区别,说明新疆人民从汉晋时期至清代一直在使用这种具有中原饮食文化特色的餐具。

  如今在新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群众,都和内地人民一样喜欢使用筷子,用于吃拌面、大盘鸡、薄皮包子、凉粉等新疆特色美食。

    

  作者:阿迪力·阿布力孜 文/图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