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艺术 > 民族舞蹈  > 详细页面

用壮美和激情谱写新中国的时代华章——新中国舞蹈发展七十年(上)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江东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9日 浏览量: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戴爱莲作品《荷花舞》

吴晓邦作品《饥火》

舞蹈作品《洗衣歌》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以一种空前的豪迈姿态迈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与时代同行,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开始冒出绿芽,呈现出勃勃生机。

    

  豪情满怀,新中国舞蹈事业开启新征程

  中国当代舞蹈事业得以顺利起步,与一代舞蹈大家吴晓邦、戴爱莲直接相关。1949年7月2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戴爱莲代表舞蹈界作了《舞蹈工作发言》的汇报。7月21日下午,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戴爱莲任主席,吴晓邦任副主席,首届理事会则由戴爱莲、吴晓邦、陈锦清、梁伦、胡果刚、盛婕、田雨、胡沙、叶宁、彭松、高地安、游惠海、贾作光等13人组成。1953年,该会改组为“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后又改名为“中国舞蹈家协会”。

  新中国成立不久,舞蹈团体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解放军文工团、战地综合宣传团等逐步向专业歌舞团体转轨。1949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成立(后改组为中央歌舞团),由戴爱莲任团长、陈锦清任副团长。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专业歌舞表演团体。大量少数民族专业艺术团体也纷纷成立:1949年,新疆民族歌舞团成立;1950年,云南省歌舞团成立;1952年9月1日,中央民族文工团成立(于1954年更名为中央民族歌舞团);1958年,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

  新时代对于舞蹈佳作的呼唤,让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找到了最佳的用武之地,崭新的舞蹈作品犹如天边一抹云霞,开始在中华大地弥散开来,新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段促成了崭新的艺术气象,为中国舞人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一方绝佳的展示平台,舞蹈佳作在中华沃野上不断涌现。至1966年,中国舞蹈艺术从萌发到勃兴,历经了一个不断开掘、锤炼、提升和超越的过程。新中国的舞蹈事业似一朵迎着朝阳不断盛开的牡丹花,雍容大气,为新中国的艺术图景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杰作迭出,呈现新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崭新风貌

  在这段为期17年的历史岁月中,我们可以列数出一系列惊艳亮相的舞作和一批奋发昂扬的舞者,各种带有独创性和探索意识的艺术实践,为中国舞人的不断成长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施展才华的历史机缘。

  与新中国一起迈入新时代的吴晓邦和戴爱莲,始终扮演着舞蹈界中流砥柱的角色。这两位艺术家始终为人民而舞、为新社会的到来鼓与呼,一刻都未曾停歇地用大跨步的态势砥砺前行,同时也以他们的艺术主张和努力,探索了社会主义舞蹈事业的主流创作路径。

  依托当年中央歌舞团的艺术平台,戴爱莲相继推出了女子群舞《荷花舞》和女子双人舞《飞天》。这位经历过旧中国种种磨难的舞者,以她清新脱俗的审美气质和富有灵性的艺术创想,为新中国的舞蹈艺术树立了一个标杆式的创作榜样和审美理想。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交融,让戴爱莲以及一批中国舞人的作品在新的历史空间中展开了飞翔的翅膀,飞出中国,飞向国际——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这个国际舞台上,很快便展现了中国舞人的风采和荣光。

  那一阶段,一系列舞蹈精品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极大喜爱,《鄂尔多斯》《孔雀舞》《花鼓灯》《春江花月夜》《红绸舞》《摘葡萄》《盅碗舞》《三千里江山》《快乐的啰嗦》《洗衣歌》《丰收歌》……这一时期,一大批拥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舞蹈精品纷纷出现,将新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呈现出来的崭新风貌完美而可感地展现出来。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通过舞蹈艺术被定格在历史的舞台上,同时也定格在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心坎上。

    

  百花齐放,中国舞蹈事业谱写历史性高音

  为了尽快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中国舞蹈从业者,中国的专业舞蹈教育踏上新征程。无论是吴晓邦1951年在中央戏剧学院主持的“舞运班”,还是1951年开办的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或是1954年成立、由戴爱莲任首位校长的北京舞蹈学校,都是为中国舞蹈事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推手。很快,一批专业舞者应运而生,贾作光、白淑湘、崔美善、徐杰、资华筠、赵青、陈爱莲、崔善玉、阿依吐拉、莫德格玛、刀美兰等德才兼备的舞者相继登上舞台,使中国的舞蹈事业迅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队伍。

  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社会,从内陆到边疆,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在毛泽东“双百”方针和“提高与普及”等精神中获得持续的养料和炽烈的热情。为把这种发展热潮推向一个新高度,政府更是不断地推出种种举措,舞蹈会演、节庆、赛事、活动此起彼伏,让新中国舞蹈艺术得到了全面繁荣与提升。

  中国独有的舞种结构在这种热潮中也渐渐成型,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芭蕾舞三足鼎立,在中国舞坛上形成了遥相呼应、相映成辉的互动竞放态势。各舞种都在励精图治的策略中出现了大面积的丰收,其格局也正体现了中西交融、共同进步的发展谋略和思路。第一代新中国舞蹈人用他们的青春和心血,谱写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性高音。

  舞剧事业作为新中国舞蹈艺术的一大内核同样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从早期的《和平鸽》到后来的《宝莲灯》《小刀会》《五朵红云》《鱼美人》等,一大批舞剧作品在不断探索中见证了中国舞剧编导的集体努力和智慧,让这一朵始终陪伴着新中国成长历程的美丽鲜花获得了健康的生长。

  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横空出世,成为一部检验中国音乐舞蹈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表演艺术巨制。它成功地践行了“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的“三化”方针,欢欣鼓舞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壮美和激情为共和国谱写了一曲时代的绝唱。其中不少舞作都毫无争议地成为新中国舞蹈事业获得良好发展的最有力例证,让全社会看到了中国舞蹈事业的突飞猛进。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