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历史 > 历史事件  > 详细页面

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 杨显国 早蕾 高莹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5日 浏览量: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40年来,我们这个曾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的国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矢志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段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岁月,成为我们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勇气和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各族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民族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少数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这是贵州省德江县各族群众欢度2018年新春(江桥生 摄影)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的动员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经历过太多苦难的中华儿女奔向美好生活的铿锵脚步。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这是56个民族儿女的共同誓言。

  “我现在的一切,得感谢改革开放”

  “没有改革开放,我就不可能从香格里拉的雪域高原来到江南的鱼米之乡,也就没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我现在的一切,得感谢改革开放。”秦旺仁增一踏入他精心打造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承功能的“润兰民族团结示范教育基地”,就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借力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来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秦旺仁增在浙江省台州市与妻子王超颖一起,经过十几年的拼搏,事业稳步提升。2014年,秦旺仁增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润兰民族团结示范教育基地”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18年1月,秦旺仁增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他说:“在浙江,不管你来自哪里,是哪个民族,只要积极向上,就可以开花结果,变成建设美丽浙江的生力军。改革开放赋予了企业充分的成长发展空间,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要尽力回报社会。”

2014年秦旺仁增(左一)作为受表彰的代表参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2004年,秦旺仁增认识了来香格里拉旅游的浙江台州姑娘王超颖,为了爱情,他从云南来到浙江台州创业。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秦旺仁增夫妻俩创办的主营出口贸易的润兰科技有限公司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更好地与各国客户交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公司有140名员工,其中包括来自8个少数民族的26名同胞。如今,秦旺仁增出去办事,陌生人对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听口音是黄岩人,但看样貌又不是本地人。秦旺仁增说自己已深深融入这里。十几年来,秦旺仁增积极推动云南迪庆与浙江台州两地藏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自他担任黄岩区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以来,协同当地政府维护民族团结,共资助了500多人(户)次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困难家庭,结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帮扶资金达20多万元。他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联谊会的平台作用,积极引导在黄岩的少数民族群众投身当地经济建设,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秦旺仁增捐助黄岩区少数民族学生

秦旺仁增借给黄立峰10万元,帮助他更好地经营拉面馆

秦旺仁增精心打造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承功能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里的藏族文化体验中心已经基本建成

黄岩区少数民族举办联谊中秋晚会,各民族同胞其乐融融,一起欢度中秋佳节

  现在,秦旺仁增每年要回香格里拉几次,用自己在台州的创业经历,向家乡的朋友展示浙江的开放包容以及创业环境,展示改革开放给他带来的深刻变化。

  同样在浙江,土生土长的畲族企业家钟声亮的故事与秦旺仁增异曲同工。“我走到今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不断经过摸爬滚打,逐步取得成功的!”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的钟声亮感慨道。

2008年,钟声亮被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

  1986年,22岁的钟声亮开始了他的养鸽生涯。从浙江平阳县梅溪畲乡走出来的他,为了生计从事过很多行业。工作之余他喜欢养鸽子,看着一对对小鸽子,一天的疲倦劳累就一扫而空。时间一长,钟声亮开始熟悉鸽子的养殖方法,经过8年的不断努力,1994年钟声亮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决定——转行经营鸽场。他培育出来的肉鸽、蛋鸽深受省内外养鸽户欢迎。1997年,钟声亮创办了星亮特种动物研究所。研究所先后进行了“良种肉用种鸽引进、选育和提高”“蛋鸽高产技术研究”“泰平王鸽鸽蛋标准制定和实施”等7项课题研究,使蛋鸽高产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星亮鸽业多年来与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通过检测羽毛,可以得知鸽子性别(康梦婷 摄影)

  2013年,钟声亮当选书阁村村委会主任后,又开始带领村民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硬化路面、拆猪栏、争取项目补助、带头向村里捐赠资金、美化环境、治理污水,村内建设处处都有他的身影。“改革开放给了我发展事业的机会,我也要带着大家一起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钟声亮看着书阁村干净整洁的村貌,开心地笑着。

钟声亮经常和村民聊天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康梦婷 摄影)

  从秦旺仁增到钟声亮,从润兰科技有限公司的少数民族员工到书阁村村民,对改革开放的认同铺在他们满是笑容的脸上。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走进十八洞村,青石板、柏油路、游步道,寨寨相连;自来水、无线网,家家入户;村小学、卫生室、金融服务站、停车场,一应俱全。曾经交通闭塞的古老苗寨,如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名游客慕名而来。

脱贫致富的十八洞村民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魅力中国城》比赛,向全国人民展示十八洞村的魅力,展示苗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湘西自治州州委宣传部 供图)

  5年前的十八洞村,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多数村庄一样,沿袭千百年贫困落后的轨迹,在武陵山腹地的日出日落里寂静无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求十八洞村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参观者到十八洞村参观学习(江桥生 摄影)

  时间从这里刻下节点,此后的十八洞村,不仅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更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在各级媒体的报道里,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被唱成歌曲,被拍成电影,被整理成故事,被集纳成摄影作品展,成为脱贫攻坚的一面鲜艳旗帜。

“十八洞村的故事”宣传栏(江桥生 摄影)

十八洞村金融扶贫服务站(江桥生 摄影)

  杨超文办的“幸福人家”农家乐就在十八洞村中,是原县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给取的名。

  “这名起得好,比我原来想的都好!”43岁的杨超文,在全国各地打过工,还养过鸡,卖过菜,开过车,赶过转转场,尝试过各种创业。在县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杨超文回到家乡十八洞村并争取到5万元贴息扶贫贷款,添置了消毒柜、冰箱、冰柜和一辆三轮摩托车。2016年春天,杨超文的“幸福人家”农家乐开起来了。第一天接待了40多位客人,此后随着游客增多,生意越来越好。

杨超文和他开办的“幸福人家”农家乐(江桥生 摄影)

  “这几年,一家团圆,才真正是有笑容、有幸福的生活。”杨超文说,“当然,还有信心。家乡的青山绿水是财富,党的政策关怀是机遇。下一步,我计划扩大农家乐,增加床位,再卖点苗家土特产。”杨超文的笑容里是对改革开放的感激,更是对未来的期待。

村民自酿的苗家酒深受游客喜欢(滕俊 摄影)

  石顺莲跟杨超文有着同样的期待。她今年65岁,嫁到十八洞村已有42年。2014年5月,“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石顺莲被推选为负责人。在她带动下,村里20多名“巧媳妇”重拾绣花针,10多名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加入合作社。在各级相关部门支持下,合作社积极组织培训,主动对接高校、企业。如今,已培养熟练绣工54名,每人每月收入近2000元。

制作畅销的苗绣产品成了十八洞村妇女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滕俊 摄影)

  十八洞苗绣产业茁壮成长,石顺莲多年的心愿得偿,她与村民探索出了一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的脱贫之路。

  但她脚步未停,2018年9月5日,石顺莲代表十八洞村与湖南工业大学、中车株机签订《十八洞苗绣产业精准扶贫三方协议书》。三方将合作建立“非遗”扶贫苗绣车间,并签订5年苗绣采购计划。十八洞苗绣也将作为高端商务礼品,与高铁这张中国名片一起,走向世界。“我希望自己和绣娘们更加忙碌,”石顺莲的话与她自己一样朴实,“这样我们的收入会更多,生活也会更好。”

精准扶贫邮局为村民解决了农特产品销售问题(滕俊 摄影)

  正在十八洞村采访时,75岁的杨东仕刚从北京回来,参加完“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他说,主持人让他介绍十八洞村这些年的变化,他提前写满了2页纸。可时间有限,没机会说完。

  他说了村里路、水、电各项基础设施的变化,说了猕猴桃基地、步步高十八洞水厂、十八洞苗家酒等各项产业发展的变化,说了村民脱贫“脱单”等生活的变化。但他心中,还没来得及说出的,也是最大的变化,其实是村民思想的变化。

  今年十八洞村启动了新村部和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及资源化,以及后续民居改造等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全面竣工后,十八洞村的环境面貌将得到极大提升,为建设美丽家园、助推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致富后的十八洞村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等靠要,到主动寻找脱贫路;从各顾小家,到积极参与村集体事业。村民们已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把命运牢牢掌握在手中,更把自己当作了十八洞村的主人,把自己的未来与家乡的未来紧紧维系在一起。

  十八洞村5年间的变化,就是百姓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

发生翻天覆地改变的十八洞村,成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一面鲜艳旗帜(滕俊 摄影)

  “现在精准扶贫政策非常好,我们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希望习总书记再来我们十八洞村看看。不仅是十八洞村,我还希望全国所有的贫困村户能够脱贫,希望大家生活越过越好,一起奔向小康。”十八洞村支部书记龙书伍说。

  “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在我国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上,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少数民族群众默默无闻地为国家护边守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边疆的稳定和繁荣,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建设。卓嘎、央宗姐妹俩和马合沙提·斯拉木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地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每年260多天下雨雪,每年11月起大雪封山,直到来年6月,出不去也进不来。1990年之前,玉麦乡只有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居住,是名副其实的三人乡。父亲是乡长,他们的家是乡政府。卓嘎、央宗姐妹俩与父亲桑杰曲巴始终坚守在这片国土上,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父女两代人一个世纪的坚守,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始终在此高高飘扬。

卓嘎、央宗姐妹俩(新华社 供图)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信,信中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玉麦乡沸腾了,也让卓嘎、央宗姐妹俩一夜之间为国人所熟知。

  随着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推进,如今的玉麦乡公路通了,居民增多了,所有人家都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我相信,我们在这里坚守,做好本职工作,履职尽责,也是对国家的贡献。而玉麦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红火的小康乡!”卓嘎、央宗姐妹俩说。

今日西藏玉麦乡(新华社 供图)

  哈萨克族优秀护边员马合沙提·斯拉木的家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这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有16公里长的边境线,村庄整齐的红顶白墙屋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格外庄重醒目。

  自从接过父亲手中的马鞭,马合沙提就把守护边境线当成了自己的神圣职责,每天早出晚归,骑马巡边,尽心尽责守护着自己负责的边境线。

  “我父亲的坟墓离边境线只有20米,离我们的村庄不到100米,这是我们的家呀!我不守护谁来守护!对我来说护边是更重要的事情!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孝敬母亲没什么报酬可讲!”

马合沙提 ·斯拉木精心维护界碑(赵利 摄影)

马合沙提 ·斯拉木每天都要记录边防执勤(巡逻)情况(赵利 摄影)

马合沙提 ·斯拉木家的荣誉墙(赵利 摄影)

  “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萨尔乌楞村墙上这几句醒目的话语是这个边境村农牧民们世代以守边护边为己任的真实写照,也是马合沙提执着护边情怀的最好诠释。

  还有更多的人像卓嘎、央宗姐妹俩和马合沙提·斯拉木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履职尽责,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奋进。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琼芬在社区工作的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特别是那些困难群众,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我们的一声问候、一次帮助,就会让他们增强生活信心,渡过生活难关。”苏琼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苏琼芬每天都会在金星社区数字控制中心了解社区的情况(早蕾 摄影)

  金星社区聚居着回、白、彝、傣等28个少数民族。苏琼芬根据社区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法: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服务内容涵盖社区工作方方面面;成立少数民族党支部和外来务工党支部;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服务管理无死角,人人参与社区管理”模式;创办云南省第一家社区报《金韵星声》;建立“社区爱心病房”,解决社区低保、残障、贫困家庭的就医困难。

金星社区的“民族团结百家宴”,各个民族的特色美食在这里汇集

  “作为社区工作者,首先要当一座桥梁,自上而下地贯彻党的政策、反映民情民意;二要做一块磁铁,吸引居民的心;三要做一瓶润滑剂,及时化解社区里的纠纷和矛盾。”这就是苏琼芬最朴实的表白。

  而在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云贵川交界的乌蒙山区深处的贵州省毕节市海雀村,“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是这个偏僻少数民族村庄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30年后,在国家实施毕节试验区举措的大背景下,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和组织全村各族群众大兴植树造林。在1986年到1988年短短3年时间里,海雀村群众共种植华山松和马尾松13400亩,走上了“植树—种草—养畜—种粮”的发展之路。

  “当时海雀满山都是光秃秃的,晴天风一吹,沙尘四起,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一下雨,浊浪滔天,土层越冲越薄,庄稼收成越来越少。”64岁的村民王富华回忆,“老支书对我们说,没有好生态就没有好生活。”在海雀村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中,老支书文朝荣时刻铭记党员身份与职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到2017年底,海雀村林地面积达13400亩,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不足5%上升到70.4%。通过植树造林,海雀村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双赢”,海雀林场成了海雀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海雀的山绿了,文朝荣的头发却白了。老支书的儿子文正友从父亲手里接下责任棒。如今,海雀村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建服装厂、建食用菌大棚、种矮化苹果。在各级政府的持续帮扶和海雀人民的不断努力下,海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海雀村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站在海雀村高处放眼望去,一片翠绿尽收眼底。如今的海雀村已经成为毕节试验区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成为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本。海雀人民谱写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谈起今后海雀村的发展,文正友踌躇满志:“改革开放使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越来越幸福。”

  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卓嘎、央宗姐妹俩和马合沙提·斯拉木,基层社区工作者苏琼芬以及海雀村的文朝荣、文正友父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少数民族群众或基层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们勤奋工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征程中,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履职尽责继续奏响人生的壮丽乐章。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是昂首阔步、充满信心的少数民族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鹰鸽 摄影)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

  如今,我们骄傲地站在新时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一直奋斗在路上的各族儿女,正一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迎着春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心中更多了一份坚定自信,多了一份睿智从容。

  我们的奋斗,终将伟大。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