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工艺 > 民族工艺品  > 详细页面

段氏父子的木雕传承

来源:民族画报 民族画报记者 李琳 摄影报道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9日 浏览量:

儿子段四兴(左)虽然已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但段国梁还在经常指导他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古城旁边的一条繁华街道上,有一座四层高的楼房,一楼摆放着各种精美的木雕家具和木器,楼上则是高大通畅的工作空间。绕到这座楼的后面,是一片占地六亩的木器厂——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从厂房中不时传来叮叮的斧凿声。我在这儿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的传承人段国梁和他的儿子段四兴。

  段国梁1962年拜师学艺,1981年担任剑川木器厂厂长,1994年创办了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木雕生涯中,他突破了传统木雕思维的创作局限,把传统雕刻手法与现代纹样、技艺结合,使得剑川木雕开始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成为中国木雕八大艺术流派之一,段国梁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六合门前的四世同堂一家人,这套六合门是段国梁自己做的

  剑川是全国著名的“木雕之乡”,过去滇西北地区曾有句顺口溜:“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剑川木雕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10世纪的南诏国时期,当时定都太和城的南诏国修建了许多宫殿、庙宇和城楼,因而造就了用于建筑装饰的木雕艺术。南诏木雕以剔地雕和浮雕为主,受汉族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白族木雕特有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

  元明清时期,剑川木雕已经传遍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地,到新中国成立前,甚至在缅甸和泰国也能见到剑川木匠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传统装饰木雕的需求减少,许多木匠转行从事别的工作。1973年轻工业部主持召开全国工艺美术会议之后,剑川木雕再度复兴,并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如今剑川有2.3万人从事木雕行业,其中在本地的有1.5万人,在外地的有七八千人。这些人中有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木器木雕行业的大学生,也有普通中学或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还有一些从业者是农民,很多人是因为看到亲友邻居从事木雕行业而致富,于是决定投入到这一行当中来。目前在兴艺家具厂工作的有七八十名工匠,此外还有大量订单外包给本地的其他木雕工匠。熟练工匠每天的工资达三四百元,中等水平的工人每天也可以拿到两百多元。

剑川木雕有很多女工匠,段国梁说:“女工匠心细,做得都很出色。”

  1948年出生的段国梁从14岁时就开始学习木雕,如今已经年近古稀。1973年出生的段四兴在12岁时随父亲和祖父学习木雕技艺,如今也已经年逾四十。剑川木雕的传承以师徒传承为多,父子传承的情况比较少。段国梁带了很多的徒弟。他们在厂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多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家立业,凭借木雕技艺,在农闲时间接揽一些小额的木雕订单,这样就多一条赚钱的门路。段国梁也经常把一些木雕部件的订单发给他们在家加工,最后在厂里统一组装,既增加了学徒们的收入,又满足了工厂的订单需求,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段国梁和徒弟赵华煊一起画设计图

  段国梁的木雕技艺除了师徒相传外,还有培训班和定向培训两种传承方式。培训班每年3月和6月开班,学生随到随学。定向培训则与剑川县残联和扶贫机构携手合作,每年培训30多名残障人士,目前已经开办了六七期。

段四兴手把手教厂里的听力残障人士完成木雕作品

  2015年5-7月,兴艺家具厂培训了43名独龙族学生。这些学生在剑川学习木雕的基础技艺,至于具体的作品风格则由他们自行发挥,以体现出独龙族的艺术特色。独龙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有大量枯树资源,独龙族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制作木雕旅游纪念品。2015年12月,有关部门在维西县举办了一个扶贫项目的木雕班,由兴艺家具厂派去师傅进行培训,带出了24名傈僳族学生。

从磨刀开始,手把手教独龙族学员(段四兴 供图)

  在工作室里,我遇见了一位戴着口罩对木雕进行打磨的女孩,并与她攀谈起来。这位女孩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朝鲜族研究生崔爱兰,她在2016年4月曾经来剑川实习一个月,爱上了这里的木雕技艺,当年10月份又来剑川,在这里进行毕业创作。兴艺家具厂目前与剑川职业高级中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技师学院等学校展开了“校企合作”,为这些学校提供培训,此外也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创作基地。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朝鲜族研究生崔爱兰在剑川进行毕业创作,经常得到段氏父子的指导。

剑川工匠的兼容并包吸引了崔爱兰,她打算毕业后来剑川继续搞创作

  在采访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段国梁、段四兴对剑川木雕的热爱,以及把这一“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下去的强烈责任感。段国梁老师身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蔼开朗,一点也没有架子。“大成者谦逊平和”,也许这正是大师的成功之道。

  李琳  王京莉  吴雅宏  编辑

  资料来源:

  民族画报

上一篇:
下一篇: